經濟學教授說明收入的三種曲線,思考自己的賺錢節奏,追求終身收入最大化
有感收入的差距,職涯選擇的焦慮,特別羨慕在 VC 工作、工程師這類在近期市場中享有極大紅利且我較長接觸的人群,最近看到薛兆豐介紹收入曲線的理論,藉此也收斂下自己的狀況
原文內容出自得到 < 薛兆丰 : 收入有哪三種曲線 > 欄目
薛兆丰是位北大經濟學教授,因為擔任奇耙說導師而出名,擅長用經濟學的各種概念帶入生活小事乃至重大人生選擇,特別喜歡這種知識碾壓型的公眾人物,總能給到你另外的啟發及思考方式
特別留意到這篇,是因為自從 2017 進入 Crypto 以來,其實沒幹成什麼大事可卻莫名奇妙賺了不少錢,一直都不是很在意領多少薪水,更重視經驗及技能、思考深度的積累;直到最近 2022 年資產大幅回撤後,也真的認知到穩定的本業收入 重要性
前面我會先介紹文章中個人特別有啟發的部分,後半部在解釋自己的狀態。和收入其實都不太相關,更多是個人現況、成長規劃、知識複利等小習慣的分享
收入曲線有三種,選哪種都不一定對
每個人一生中的收入節奏是不一樣的:少年得志型、平平淡淡型、大器晚成型
只選擇一份職業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想追求收入的面積,不是年輕、中年、晚年某些時刻收入最高;我們追求的是終身收入的最大化
你的賺錢節奏是什麼?看到別人賺錢時你是想保持原狀還是改變
每個人賺錢節奏是什麼?看到別人賺錢時要想想自己在哪個節奏上?
我需要著急嗎?我可以做到他在做的職業嗎?我的賽道就沒法終身收入最大化嗎?年輕人要對自己的職業有信心、有耐性
科技不一樣、社會不一樣、人均壽命不一樣;因為後面日子更長,要想辦法生活甚至激勵自己學習,去適應這世界 ( 看世界對我來說沒什麼愉悅感 )
我會因為外在的競爭及社群上的無聲比較感到焦慮,因此我選擇盡量少關注其他人的動態,讓自己能更沈浸於個人成長
收入分佈的比較 ( 基尼係數 ) 是瞬間的
大家喜歡用基尼係數來看收入不均,但它反映的是 "瞬時" 情況,而非看到一個人的終身收入;不看一個人投入多少人力資本、也不看個人賽道
收入曲線是有時間變量
我們不要被基尼係數這種宏觀數據鼓動情緒,要有耐性按照自己路徑發展
但我的路徑是什麼呢 ? 很多人也都還在探索,這裡想延伸到 Badu 寫的文章 <如何克服職涯焦慮,打造「內在驅動」成長循環 >
裡面引用 TED 的演講 : 工作幾年後,會發現職涯不是一開始想像中規劃好的階梯 ( 直線 ),而是 squiggly 混亂的曲線,我完全就是這樣啊
收入差距在變大,但群體的人也在改變
貧富差距分化、收入差距永遠存在,儘管兩端之間差距變大,但群體的人在改變
50 年前,道瓊斯工業指數指標值排在前 30名的公司,50 年後,這些公司還排在前30 名嗎 ? 當年最有錢的人,比如摩根、洛克菲勒、範德比爾特,這些人今天還在嗎 ?
( 我的提問 : 這些人不在了嗎 ? 我的理解不是退幕後,但家底還是很厚,仍處在基尼係數中富有的那一端 )
人們收入節奏不同,有人收入增加,有人收入減少
人類漫長歷史,收入水平非常低;活在今天的這一小部分人享受人類歷史 99% 財富
看待貧富時,不僅要知道群體中的人是會變化,要知道人類社會整體向上發展
最後能連結到梁寧 < 產品思維 30 講 > 中 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
先從自身情況開始梳理,我認同什麼?在做些什麼?有哪些正保持的習慣 ?
什麼都會 但什麼都不專精
首先我是否定「 專精 」這件事的,人本就有著無限的好奇心,對於各種事情感興趣且抱持疑問,沒有必要因為這個先天特性就貶低自己
如果你覺得跳舞有興趣,那就加入社團、報幾堂課程;你對程式有興趣,Youtube、Freecode Camp 有無數的教學和專案可以練習;想了解更多產品思維及商業分析,得到就有非常多的免費欄目可以閱讀
但到了一定年紀,確實要收斂下自己的選擇,我們要認識到注意是有限的,如果追求達到更高的層次 ( 收入 ),那就要開始加強特定的 Hashtag,讓其他人有特定需求時你可以出現成為選擇之一
這邊指的不是人脈,你可以經營自己的部落格、Youtube、社群帳號,透過任何型式的內容能夠讓自己被看見
現在已經不是你有才華,還會被埋沒的時代,如果你擅長唱歌、擅長搞笑、或奇特技能,你只需要持續不斷的公開分享,就會有人注意到你
不專精的焦慮感
上一段才在否定「 不專精 」這件事,現在又喊焦慮,真是很矛盾
是的,儘管我很喜歡進行探索,同時在 Diss 那些古板的 “專業” 思維,但我確實認知到自己身上缺乏一個很強而且能夠明確描述的技能,這讓我在抉擇各種機會時總時躊躇不前,甚至感到自卑及不配
要說行銷嗎 ? 也沒到真正專業,就是網路發發文、活動策貨、製作落地頁等,比起每天都在經手大型專案或有業績壓力的行銷經理們,仍缺乏實績;要說產品經理,我也就只做過幾個小專案,沒有經手百萬用戶量級的產品,缺乏和大型團隊間的溝通和協作經驗
要說會點什麼,反倒是真的什麼都懂一點,從最初的攝影接案、再到寫 Crypto 專欄、項目介紹、產品管理及 Prototype 設計都碰些,今年才開始積極輸寫更多文章,在平台上直播分享
雖說時間大部分關注幣圈動向,但也沒有 Degen 或專業投資人的眼光及果斷的投資決策。好像更喜歡看些科技、商業案例的分析、生產力工具和個人知識管理的分享,不過 Crypto 目前還是變現相當快的賽道,很難想像換個地方還能幹出什麼
- Crypto 訊息源 : ChainFeeds / ForesightNews / Axios Crypto / Twitter
- 成長思維及科技:得到 / Manny 曼報 / 少數派
- 生產力 Youtube : Jeff Su / Ali Abdaal / Shu Omi / keep productive / Tiago Forte
怎麼逐漸克服焦慮
我自己是沒法完全克服,但當我注意力轉移的時候,焦慮就能大大的獲得緩解。
焦慮的情緒,往往是在個人思緒發散,也就是注意力非常不集中的時候發生;既然如此,找到幾件能夠讓你專心、收斂注意力的事情時就能減少焦慮出現的時間
目前能有效緩解焦慮的幾件事:
1. 做筆記
自從用了 Roam 後就特別上癮筆記這件事,幾乎已經成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儀式,下到生活情緒、上至人生選擇,我很享受這種用文字紀錄下個人狀態的感覺
- 筆記軟體 : Roam Research / Notion
2. 寫文章
是能夠逼自己確實沈澱思考,內化知識的過程,持續的公開分享能夠讓我用更嚴格的標準來審視自己,加深對於該主題的理解。以我現在的狀態,老實說幾乎不太會有什麼反饋或超多交流,不過確實是有發生
如果你有看到這篇文章,最近卡在某些狀態想找人聊聊,我很樂意聽你分享
3. 規律運動
這是我超後悔沒有早點開始的一件事,因為我是那種怎麼吃都不胖,真的很瘦的人,以前因為有跳舞自認體力和身體狀態一直不錯,然而工作隔 2 年後上健身房才知道自己的體力斷崖式下跌,晚睡晚起作息和飲食都不正常,才意識到健康的重要
當開始決定健身後,我的首要目標是「 養成去健身房的習慣 」
並不是直接買個年卡或教練課,我從網路上找各種訓練菜單和增重食譜,給自己擬定訓練方式,縱然很多時候抓不太到感覺,但更有價值的是,有一點一點在進步並開始注意飲食均衡、固定作息,為了想要增重維持好體態,會反覆琢磨 Youtube 上的教學動作,學習器械使用方式
雖然知道有不足,但自認還蠻快抓到感覺,可能和之前跳舞的經驗有些關係,會更容易找到各部位的出力方式及感覺。不過要想增重的重點是加量加餐,這點我還在努力
- 健身教學:卓叔增重
- 最近的小偶像 : CHRIS HERIA
後半完全偏掉了,因為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能更有效率的追求「 終身收入最大化 」它甚至關係到你所選擇學習的技能、產業,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於未來趨勢的預測,還沒自信可以釐清這些關係做出決定
因此我先從收斂個人的狀態開始,帶到我對於「 學習 」的理解,以及我想一直維持的習慣,堅信做筆記、寫文章、規律運動能對我個人帶來正向影響的明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