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課程 | 學習陷阱、快速迭代、增長思維

慢步調的學習,也是一種選擇;有意識的讓自己一點一滴累積進步,不易因快速碰壁而快速放棄

得到課程 | 學習陷阱、快速迭代、增長思維

主要是今天連續聽到三篇,關聯性很強的文章,太有感覺,要趁著現在把想法快速記錄下來,雖然講的都是公司案例,但也能把自身的成長及學習經驗套用,反思是否有同樣問題,藉由輸出強迫自己重新思考



怎樣避開學習的陷阱 ? | 得到頭條 dedao

  • 不要過度理性,有時候現實是很殘酷的,想清楚更容易絕望
  • 適度的愚蠢。會讓你更有勇氣去挑戰一件未知的事情
  • 你的理性沒有辦法量化。不一定是智慧
  • 適當理性,表示你稍微了解該如何完成。適度愚蠢,表示你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挑戰。這才是智慧,不應該把一件事當成終點,用里程碑式的方式來思考。
[ 事件 ] 豐田汽車宣布轉向純電動車賽道,並大手筆投入

上個月,豐田總裁豐田章男宣布了一項重大的戰略轉型:豐田將All in純電動車賽道,在2023~2030年的8年中,計劃共投入350億美元研發費用,算下來每年投入44億美元

這是什麽概念呢,我查了一下,特斯拉2020年的研發費用是15億美元。也就是說,豐田打算以特斯拉3倍的研發投入來攻下純電動車市場,一出手就是大手筆。豐田章男還宣布,要把豐田系的“鎮店之寶”雷克薩斯拿出來,變成一款純電車

[ 思考 ] 每個企業都會遇到的狀況,很難把握“利用”與“探索”之間的平衡

管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奇的一個觀點,他說,每個企業都會遇到一個根本性的悖論,就是很難把握“利用”與“探索”之間的平衡。

所謂“利用”,就是不斷去強化已有的舊能力,擴大競爭優勢;所謂“探索”,就是投入資源去開拓新的領域,發展出原來沒有的新能力。這兩件事情對企業的生存都很重要,必須同時推進。

只顧探索新能力而沒有利用好已有的資源和能力,可能當下就輸了,都活不到明天,對未來有再好的想法也沒用

這是新企業容易犯的錯誤。反過來,如果只顧利用舊能力而不去探索新能力,那麼,可能眼下你很牛,但是犧牲了未來,這是一條通往淘汰的路。這是豐田這樣的行業巨頭容易犯的錯誤

[ 案例 ] 柯達錯過數碼相機,索尼錯過 MP3,微軟錯過移動互聯網,諾基亞錯過智能手機

在這些例子當中,企業不是沒有看到新技術、新趨勢,恰恰相反,它們早就看到了,甚至自己就是新技術的發明者,但沒有堅定地All in,投入足夠資源去持續開發。

如果進一步問:為什麼會這樣,是企業管理者不夠理性、不懂得學習嗎?馬奇說,不,恰恰是因為這些企業的管理者過於理性、這些企業組織的學習過於高效。

[ 問題 ] 過於理性,擅長領域行動容易獲得正反潰,因而持續;新領域長會有問題或狀況,負反饋導致放棄

你知道,所謂的“學習型組織”,不是說天天組織大家學習理論知識,而是特指一個企業從行動經驗中學習:我采取一個行動,如果這個行動獲得了正反饋,我就堅持;如果獲得了負反饋,我就放棄,所謂“快速試錯、快速疊代”。

但是你發現沒有,當你在自己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去進行改進,比如豐田去改進自己的燃油車,它大概率會獲得正反饋,於是繼續在這個領域深耕

而當你去嘗試一個全新的東西,新東西在早期一定是不成熟的,性能很差、一堆bug,你去嘗試時一定會獲得很多的負反饋,於是你就放棄了]]。久而久之,企業就被鎖死在原來的能力賽道上,發展不出新能力

你看,這個選擇過程是完全理性的,符合經驗學習的路徑。最後讓企業死亡的,恰恰是那些看上去最合理的決定。這就是經驗學習的內在缺陷,它本質上是排斥新事物的。就像諾基亞手機被微軟收購時,它的CEO說的:“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 建議 ] 我們要低效學習,不要高效學習

馬奇給我們支了一招。他說,我們要低效學習,不要高效學習

一只高效學習的貓,如果從熱爐子上方跳過,被燙了一下,那麽,它就再也不會從爐子上方跳過了。但是,如果貓能夠學習得慢一點,不那麽長記性,甚至有點傻,隔一會兒嘗試一次,隔一會兒再嘗試一次,那它很可能會發現,當爐子慢慢冷下來,它就可以跳過去了。

所以馬奇說:“不要過分理性,而要適度愚蠢。理性不等於智慧,適度的理性加上適度的愚蠢,才是智慧。”


太有感覺了,也很符合我的很多觀點及看法。尤其是經驗學習那段,我快速入門一件新事情很快,但不會長時間的持續投入,對我來說快速掌握多個領域及技能,比專精單一技能更重要 ( 也更有趣 )

為什麼企業看到新技術、新趨勢,甚至自身是發明者,卻沒有堅定 All in 投入?是企業管理者不夠理性、不懂得學習嗎?管理學大師馬奇說:不,恰恰是因為這些企業的管理者過於理性、這些企業組織的學習過於高效。

最近很有感觸,因為自己會學習很多個技能,儘管很多人都說要專一。,但我反而不認為在這個時代你只需要會一項技能。而是透過各種學習資源,讓自己最有效率的快速掌握一門新的技能或者知識。

因為我自己是個相對懶惰的人,我並不是設定目標,然後在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內就會專心的學習並完成的人 ( 工作任務以外 )

突然想到:人是會排斥學習新事物,你比你想的還要更討厭改變。

所以盡量讓自己的狀態是有意識的多累積一點,嘗試多一點思考。並且把這些過程明確的記錄下來,方便我以後複習跟回憶。

就拿程式的例子來說好了,雖然我兩年前就上過程式課程。有拿到相關證照。在當下,我並沒有持續完成他的動力,而是我每隔三個月到半年就是想說我要學習這件事情,拿之前的筆記複習出來一下

有什麼我新的想要做的專欄或者是功能。那我還缺哪些技能,現在累計需要多少時間及精力來完成,嘗試擠出一小段時間學習


梁宁 · 增长思维 30 讲 – 在生死進退中成長

創業是戰場,你需要知道你在哪里,對手在哪里。在地圖上的位置與作戰的方式,注定了企業的進退生死

只是大部分的企業,都被束縛在自己的天花板里,繼續做自己有限經驗的囚徒,拿著GDP2倍到4倍的增長,非常滿意,向董事會交差。[[只顧利用舊能力而不去探索新能力,那麼,可能眼下你很牛,但是犧牲了未來,這是一條通往淘汰的路]]

因為開始創業,你期待的是增長,其實天天面對的都是生死進退。

還有的朋友,在當下的這一仗里其實已經沒有贏面了,但是或者是心懷僥幸,或者是不願意面對“失敗”這個字眼,不去著手設計撤退的方案,只是在一個打不贏也沒機會的戰場里繼續撐著,消耗所有人的時間和機會。其實這真的不是勇敢,這是另外一種的不負責任

瑞士的軍事理論家菲米尼說:“一個良好的撤退應該和偉大的勝利同樣受到讚賞。”

所有的仗都不是白打的,你親身戰鬥過,就強過所有只看過兵書的人。

無論勝負,戰鬥都會讓你變強。認掉損失,保住最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品牌,比如信用,比如你自己的心理能量,比如你的核心團隊。阿里就說過一句話:核心團隊是剩下來的,不是招募來的


知己知彼 – 釐清生態定位,制定發展策略

在上這門課程時,其實就有這樣子的思維,如果你要先做一個產品,嗯,大部分人來說,你的想法很可能已經在市場上被實現了。

這個時候你要做的就是,研究商業模式,產品是什麼用戶都是誰。做了大量研究之後你才會有東西可以討論, 收斂., 並且做總結。在明確的研究結果上,於地圖中尋找定位。

親身戰鬥過,就強過所有只看過兵書的人

加入個新創團隊,幫朋友負責產品;無法如原本的規劃發展,固執的用原來方法做事。殊不知其實是在浪費所有人的時間,這個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

今天如果一個產品沒有上線,或沒有辦法如期發佈,除了明確列出待解決的問題,更要去思考。決策流程到底有沒有出現問題?他花費的不僅僅是老闆。一個月的薪水。還有所有人的生命,時間,精神。這些都是遠比金錢更有價值的


《決斷》5:實幹家不需要精確調研 | 萬維剛・菁英日課

實干家不做市場調查,而是在快速迭代中進行試水

這就是企業家精神,拍腦袋決定,想做就做。

2011年的時候, Intuit公司的CEO曾經公開說:“企業家做決策的過程就是3個P,政治(politics),勸導(persuation),和PPT(PowerPoint)。” 從政治上考慮做好決定,然後勸說其他人支持這個決定,最後用PPT講一遍這個決定,根本不存在什麽調研

實幹家所謂的“科學”,不是要不要做這件事,而是把握好一開始的力度。

拿不準的可以先小規模試探。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好像流氓騷擾女性 —— 沒必要搞那麽多理論分析,先來個小小的身體接觸。如果對方反應激烈,那就打住。如果對方不反抗,甚至半推半就,那就加大騷擾力度

我們今天講的是實幹,開頭說保金斯基在搞調研 — 可是保金斯基並非不是實幹家。事實上,保金斯基特別主張試水!蒂姆·哈福德在《適應》這本書里也講試水,說的就是保金斯基的理論。保金斯基提出,用試水的方法創新,有三個原則:

1. 盡可能地嘗試新事物

2. 嘗試要可控,要確保試驗不給我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3. 獲得反饋,從結果中學習,隨時調整做法


這樣看下來,有幾個關鍵的思維是重複的

不一定要先謀定,而後動,避免過於理性或舊經驗導致畫地自限

瞻前顧後,你真的是「 懂 」或「 了解 」才有辦法行動嗎?當初選擇高中類組、大學科系、甚至工作都想清楚了?原本是什麼背景或科系,就只能做這件事嗎?如果你已經有了 5 年設計經驗,就不能轉職成投資、程式、行銷專業?

個人的話又可以延伸思考「 人是下意識的討厭改變 」不論是新領域、技能,甚至是不熟悉的事物,比起做出行動並改變,更多時事是偏向完全不變

親身戰鬥,累積經驗;快速迭代,從結果中學習

思考:現如今很多團隊,甚至個人,幾天時間就能快速做出 POC 產品,根本不一定需要嚴謹的調查,因為對這些人來說,實作成本比調查更低,經驗值更高,甚至有確定性的成果可檢視

慢步調的學習,也是一種選擇;有意識的讓自己一點一滴累積進步,不易快速碰壁而快速放棄

思考:如何定義慢?應該不是具體時間,而是你看到別人的成長幅度,產生的相對感覺,確實不快,那又如何?你的人生規劃及里程碑是否如預期般完成,這才是要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