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 如何打造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做筆記的目的是,讓學習可視化,透過輸出及收斂,不斷地複習內容

平常使用哪些軟體進行個人知識管理?

Roam Research 知識間的深度連結,搜尋方便能夠專注於輸出並記錄碎片化內容

Notion 個人任務管理及進行主題式學習時用,因為有明確的分類及資訊結構,和別人共享筆記也更方便

有沒有想過用其他軟體?

看到原本用 Roam Research 都跑去用 #Logseq 並同步 #Obsidian 也很想跳,主要是上傳圖片不方便跟原本 Table 格式資訊很容易跑掉,讓我嘗試多次轉移最後作罷

不過社群氛圍 Roam 真的相對不活躍,又分散各處,如果是現在才要選筆記軟體的人,我都一律推薦 Logseq

最初 Roam 雖有其他競品,但是毫無疑問是雙向連結始祖及網狀思考的軟體,沒什麼替代選項,另外是 Light Lin 最開始推薦我使用,因為 林威宇 更認識其用法,去模仿 Shu Omi 系統,再逐步調整成自己順手的

什麼時候開始有「 個人知識管理的觀念 」

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是遠端,用的是 Notion,因養成透過文字報告手邊任務及回顧會議內容的習慣,寫下來會讓我產生一種更清晰的「 確定感 」

後來陸續聽了 Star Rocket 星箭廣播 訪談,這些更貼近現實生活人的方法,讓我對「 知識管理 」認識更清晰

得到 Dedao APP 上也有很多關於學習的分享,啟發了我更多對「 做筆記 」及學習方式的思考

記了這麼多,到底有沒有派上用場,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

其實我也還在懷疑的過程中,因為我的整個流程還沒完全成型,目前是極度缺乏「 輸出 」的部分

雖說花最多時間在 Crypto 領域,但沒有明確職涯定位,看跟學的東西非常廣泛,對於新領域、應用都會好奇,沒有明確學習主線,資訊的搜集才會如此碎片,筆記很多時候更來不及整理

看到很多專業人士,不見得需要像我這樣做筆記,也能在領域裏有所成就,知識水平還是很高

在每次用文字寫下來的過程,或是搜尋中看到個人的筆記時,都會多一點多思考跟充實感,潛意識中認為,養成做筆記的學習習慣 1 年、3 年之後,至少我這個人能有些「 質 」的轉變吧

你這麼勤勞做筆記,不會很累嗎?

我做筆記的本質是因為懶惰,討厭重複同件事。

而且我其實不勤勞,看到太多生產力怪物,明明每天都樣時間,他的產出就是有質也有量,超鬼,跟這些人比起來我就是垃圾

前陣子陷入 誤把收藏當作學習 誤把閱讀當作思考 誤把資訊當作知識 的學習陷阱裡,正在重新反省

每天洋洋灑灑寫了一堆,紀錄思考的過程,這樣持續一個月頂多是想的變得多了一些,發現大多沒有內化才強制自己養成「 輸出 」習慣

每天閱讀資訊這麼碎片,怎麼紀錄?

要進到我的 Idea Storage 幾乎沒有門檻,Mymind 設置快捷鍵 command + s 一鍵就能快速存取,會自動生成 Tag,且支援多裝置及圖片型式

缺點是對於中文的搜尋不夠友好,手機存有時會漏,但很難驗證,找不到規律。說真的,存了一堆也不一定會看。存了一定要看嗎?工具這麼方便,何必對自己如此苛刻

  • 網頁 command + s 已經是種反射動作
  • 比起存太多,找不到東西會更困擾

IFTTT 設定簡單條件,讓程式自動化執行指定操作。如果我喜歡了這則推文,請發送訊息到 Telegram 對話中

最近有在嘗試 Curius 這種 Social Reading ,好處是可快速拓展資訊邊界,看到別人在讀什麼內容

無意間在尋找過程中,發現 黃岳涵|Yueh Han Huang 的分享,他去 Minerva 非典型大學 影片及閱讀的 Design 相關的文章有啟發我新的思考

另外是得到的內容沒登入就沒法看,Mymind 不適合、Curius 沒辦法畫線,Save to Notion 抓不到內容。目前是用 Evernote Web Clipper 擷取內容後建立連結至筆記中,有點麻煩但方便我回顧跟共享

dedao evernote
dedao evernote

當前資訊的處理流程?很少用 RSS Feed,都是主動閱讀

有點興趣的就存在 Mymind 、非常有啟發的會進到 Curius 並直接畫線,滑 Twitter 時 Liked 貼文會自動存到 Telegram 方便瀑布式的回顧資訊

有興趣的內容,其實會直接在 Roam 上紀錄想法,同時連結之前紀錄的其他知識,並嘗試用自己的話簡短解釋

要求自己要主動在 FB 或 Twitter 上分享,有要求自己輸出才會對自己的筆記有更多要求,甚至能吸引有相同偏好的人更認識你

當前整個知識處理的流程,什麼部分最重要?

目前輸入這塊,我是不太需要擔心「 看過的內容找不到 」這件事,問題反而是看的東西太多,如何內化及吸收,因此更重要的是輸出,所以要求自己要在 FB , Twitter , Telegram 持續發文或寫部落格

全部都以輸出為前提來進行資料的整理,會讓我能思考更深入,甚至有機會讓人更認識我,我也需要主動提出目前學習遇到的問題,嘗試找到可以「 引導我解決問題 」的人


這個單元旨在讓我收斂筆記,脈絡的引用其中觀念,釐清相關聯知識體系。在這個不缺資訊的時代,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維方式,以及「 問對問題的能力 」

主動提問,定期反思,記錄當下所有想法及理解